中国企业报集团主办     丨    ah.zqcn.com.cn    订阅热线:0551-62651616    投稿邮箱:zqwzw@163.com
首页  >  制造天地 >   正文

建设和美乡村,祁门县芦荔村做活粮食新文章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发布时间:2024-04-02 17:27:48    

春游江淮请您来(二)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是中国农业的大事。”3月28日,黄山市祁门县安凌镇芦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建龙在接受“春游江淮请您来”采访团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我们地处山区,但田多山少,粮食生产依然是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构建“党建+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发展模式
 
  黄山市祁门县安凌镇芦荔村是这次采访到达的第二站。芦荔村位于祁门县西北部,耕地面积1467亩,下辖7个村民组,现有村民314户、1195人,党员36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先生的家乡。近年来,在建设和美乡村的过程中,以发展粮食产业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共同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52万元,收益超过60万元。
 
  张建龙告诉记者,祁门县安凌镇素有“祁门粮仓”之称,全村田多山少,更是粮食生产核心产区。但2000年后,随着人口流入城市,种粮效益低,大量耕地被撂荒,成为名副其实的“贫困村”“空壳村”。
  “良田不种地,宝地不生金,面对这种情境,我很痛心,下定决心要种粮、种好粮。”张建龙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芦荔村的种粮历程。
 
  一是心往一处想。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村级特色产业,提出了种粮想法,并试种出产量高、口感好的大米,最终使村“两委”一致认同了种粮的发展思路。紧接着,通过党员大会、户主会等方式,村“两委”与种粮大户和党员群众面对面商讨,构建了“党建+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拟定了水稻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劲往一处使。2019年8月,以5位村干部为骨干,聘请党员种粮能手管理生产,吸引85户农户以200亩耕地入股合作社,正式成立祁门县芦里水稻专业合作社。鼓励种粮大户以农机、耕地等资产作价入股合作社,村集体以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固定资产、人员管理作为股份,收益按股份分红,经不断生产实践,摸索出“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管理)的种植模式,推动了粮食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
  机械强农、品牌兴农,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
 
  “种什么?谁来种?确定了。但怎么种好?怎么赚钱?成为新的问题。”张建龙说,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需要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更需要品牌加持,这是我们种粮的两大利器。
 
  首先是从“降本”上下功夫。积极争取170万元项目资金建设粮食烘干房、农副产品销售中心等粮食产业设施,购进联合收割机等各类生产机械12台,逐步建成芦荔村农业产业园,又投入300万元建成安凌镇育秧基地,目前亩均生产成本约1200元,较之前降低20%。
 
  其次是在“增产”上用心思。与浙江大学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建稻鱼共生系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田间管理,综合运用侧深施肥、土壤墒情监测等新技术,加强水稻精细化生产,去年水稻亩产达1000余斤,亩均增产11%。
 
  再者就是在“提质”上出实招。采取传统晚稻种植模式,种植紫云英深翻作有机肥,减少化肥和生物农药使用,建起安徽省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管理系统数据,芦荔大米实现了产品地标化、质量可视化,注册祁门县首个水稻品牌——“芦荔清水田”,芦荔大米从此进入超市,售价在4元、8元、15元/斤,深获市场青睐,每吨提升效益约1000元。
  实现共同发展,为和美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走好致富路,民生是根本。”张建龙说,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一定要让老百姓的日子有甜头、有盼头、有奔头。他从三个方面讲述了芦荔村的具体做法。
 
  一是构建利益联结。大力推行“1+6+X”抱团发展模式,成立全镇粮食产业联盟,鼓励更多村、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预计2024年抱团经营面积将发展到5000亩。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水稻种植,通过送技术和产业服务的方式,创造更多的农业效益。
  二是促进服农助农。积极与种粮大户签订服务协议,提供优质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种粮大户亩均增收200元。拿出资金预购化肥、农药等农资,规模采购比市场零售价低,每年以零利润方式供应20吨农资物品,仅粮食种植一项带动芦荔村人均增收500元。
 
  三是推动三产融合。以粮食产业为基础,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加快建设田耕文化体验区,打造“祁门粮仓”村史馆、农耕文化展示馆和稻田咖啡厅等场景,积极培育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主题党日基地和村干部实训基地,为和美乡村省级精品示范村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