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办     丨    ah.zqcn.com.cn    订阅热线:0551-62651616    投稿邮箱:zqwzw@163.com
首页  >  前沿专访 >   正文

王诚:蚌埠向“千亿级新材料之都”迈进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发布时间:2018-03-15 17:18:55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张骅
  “蚌埠既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体城市,也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市、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市,是安徽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王诚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可以说,蚌埠的城市血脉里流淌着创新创造的基因,正全力向“千亿级新材料之都”迈进。

建成两个千亿级新材料之都
  说起蚌埠的创新,有两样“世界级”产品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件是世界最薄的触控玻璃、一件是国内首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模组。这些产品标志着蚌埠在创新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王诚说,当前,蚌埠也提出了打造特色化“中国硅谷”、“千亿级新材料之都”的目标。硅基新材料是蚌埠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蚌埠总体思路是立足硅、延伸硅、超越硅,打造特色化的“中国硅谷”。
  近年来,蚌埠依托硅基新材料延伸产业链上下游,促进硅由建筑工业型材向高性能硅材产业转变,目前,已经构建起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特种玻璃3条完整的核心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蚌埠推动以线连面,加速集聚。2015年,蚌埠的硅基新材料产业纳入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来基地集聚硅基企业130多家,拥有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6家国家、省级研发平台,产值年平均增速达21%。
  “蚌埠的新动能在哪里,在以硅基新材料为龙头带动的生物制造、智能装备制造、高端电子器件的新兴产业,即‘1+3’创新产业体系。”王诚说,特别是做强其中的生物新材料产业,支持丰原集团、中粮生化等国内一线生物制造企业发展,培育形成聚乳酸等产业链,形成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材料之都。

高新产业需要强大人才支撑
  “人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科技和管理能人,就有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内生动力。”王诚说,蚌埠要通过“内强外引”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王诚解释说,“内强”是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支持在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做大做强,政府侧重管方向、管政策、做引导、作评价,更多地把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自主权交给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吸引自己培养的学子留在本地施展才华,让在外打拼的蚌埠人更多选择回家创业,让在蚌埠长期工作的人才愿意落户扎根。
  “外引”就是更加重视多渠道招才引智,特别是以院所、高校、企业为桥梁,支持它们加快走出去,深度参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科技合作、大科学工程建设,与蚌埠以外的科研院所以及清华、复旦等高校广泛合作,在交流中引进更多高端人才、实用性人才。
  “坚持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除了给政策、给服务之外,目前将重点谋划推进建设高端人才公寓,让创新人才拎包入住、安心创业,形成各类人才争相汇聚、创业激情充分释放、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王诚说。

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王诚介绍说,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蚌埠市注重做好3个‘+’文章。
  一是“平台+”。蚌埠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美国硅谷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开展合作,共建一批科技园区、协同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着眼于搭建平台、加强交流,蚌埠确定每年的11月为“科技创新月”。去年11月,蚌埠先后举办中国MEMS传感器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院士蚌埠行、全国工业设计周等活动,创新氛围洋溢全城。
  二是“金融+”。从解决企业融资这个“老大难”问题入手,蚌埠在全国试点、全省率先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出台《蚌埠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引导企业把知识、技术这样的“无形资产”变为发展需要的资金流。
  三是“人才+”。去年,蚌埠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持“三重一创”、创新型城市、人才高地建设等5个“10条”,建立产业领军人才信息库,一揽子解决来蚌高端人才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让他们心无旁骛、愉快创新。目前,蚌埠市拥有院士工作站14个,国家、省级研发平台164个,集聚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人、“百人计划”专家8人、省“特支计划”人才30人。